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(十八)
2015-08-15 15:02:34 来源:鸿博股份彩票网站直营网 评论:0 点击:
三.科举与教育
(一)科举制度
1.科举制前官员产生的办法
<夏商周>——世卿世禄制:官位世袭,君主不能任意罢免。
<春战>——招贤纳士
<西汉>——察举制: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。
征辟制:皇帝或官员直接征聘有名望的人担任职务。
<三国魏>——九品中正制:由中央派员至各州郡担任中正,负责考察人士。考察所得分成九个等级加以品评,申报中央供选拔官员参考
2.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
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,恢复州县地方官举士的方法。607年,隋炀帝设“进士科”,以考试方式选取士人。内容有:时务策,进士科,明经科。
唐朝开始逐渐完善,科目增加完备,方法严密。
类别有常科与制科。
1)常科
考生:生徒和乡贡
生徒: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。
乡贡:须先由州县考试合格才能至京城参加考试。
地点:尚书省,简称“省试”。
负责部门:最初由尚书省吏部掌管,后改由礼部负责。
时间:春季,称“春闱”(闱是考场的意思)
内容:各科不一。
进士科:时务策,诗赋。
武则天创立武科。
2)制科
非常设考试,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,考试对象多属知名人士。因非正途出身,往往不被人重视,被称为“杂色”。唐朝以后,也称为“恩科”。
3.科举制的发展
宋代科举比唐代有发展。
级别:州试,省试,殿试。
三舍法:外舍生,内舍生,上舍生。
三甲:进士及第,进士出身,同进士出身。(南宋后,第一甲前三名为状元,榜眼,探花)
明清两代为科举制度的典型。
三考出秀才: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。(参加这三个考试的考生均称“童生”,院试合格者为“生员”,俗称“秀才”)
三试出进士:乡试,会试,殿试
名称频率月份别称地点合格者第一名
乡试三年一次八月秋闱省城举人解元
会试乡试次年二月春闱礼部贡士会元
殿试会试同年秋保和殿进士状元
考试科目:秀才,明经,进士,明法,明字,明医等专业。
考试方法:贴经,策论,诗赋
(二)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
1.古代官学
<夏>庠,序
<商>庠,序,学,瞽宗
<西周>国学设于王城,诸侯的国都,分大学,小学。
辟雍:设于王城的大学。(四周环以圆形水池。)
泮宫:设于诸侯国的大学。(环以半水。)
习六艺:礼,乐,射,御,书,数
乡学:庠,序,校。设于王城,诸侯国的郊野乡遂。
<汉>分中央,地方两类,习五经:诗,书,礼,易,春秋
(1)中央
太学——(汉武帝设立)设五经博士,兼负责培训地方师资。(东汉时最盛时达3万人)
鸿都门学——专门学习书法画辞赋的艺术学校。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艺术专科学校。
四姓小侯学——专为外戚四姓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。
(2)地方
郡国——学校
乡聚——庠,序
(在学,小,庠,序中均讲五经,由太学培训者为师)
<魏晋>立国子学。
<隋唐>学校附属于科举,为科举培养人才,学而优则仕。
<唐>国子监——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。
<宋>实行学官,学田制度,使学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经费。
<宋元>分斋教学。
<明>国子监——教育行政管理;国家最高学府。
<清>国子监——取代太学,成为国家最高学府。
<清末>废科举制,废旧学校,兴新学。
2.古代私学
<春秋>天下大乱,私学兴起。孔子办学最著名,教学为六艺(诗书礼射御数)弟子三千,精通六艺者72人。
<汉>私学及其兴盛,学生超过官学。私学程度相当于太学的称为“精庐”,“精舍”。相当于小学的称为“学馆”,“书馆”。
<魏晋>官学颓废,私学应时而兴。
<唐>私学与官学同样兴旺。兴起私塾,秀才为师,为城乡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。
<宋>新的私学形式——书院开始蓬勃发展。
<清末>光绪31年,1905年,宣布取消旧式学校,全国私塾大部分停止。
四.书院教育的地位和影响
1.书院教育概述
(1)产生时间:宋元时期
(2)产生的原因:官学为科举,学者无处讲学,办书院以讲读研习。学者需要聚会讨论各种问题的场所。
(3)教学内容:与当时兴起的理学有关。
(4)教学方法:学生个人钻研;相互问答;聚众讲解;教师进行读书指导
2.书院教育中的讲会制度
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往来讲学,进行学术交流。
3.书院教育的影响
教育形式有别于官学,师生不慕名利,专心学问,有利于人才的培养,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。
1)追求学术自由,促进学术发展。
2)提高研究成果,留下许多著作。
3)宋代的程朱理学,陆王心学,乾嘉汉学都与其有联系。
4)自由讲学,抨击朝政。(明代遭禁毁,清朝被改造成学校。)
4.著名书院
宋初四大书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石鼓,睢阳
南宋四大书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丽泽,象山
书院数量北宋37所+南宋136=173所
5书院学者
朱熹,程颐,程颢等自办书院,交流讲学。
(一)科举制度
1.科举制前官员产生的办法
<夏商周>——世卿世禄制:官位世袭,君主不能任意罢免。
<春战>——招贤纳士
<西汉>——察举制:由地方官员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。
征辟制:皇帝或官员直接征聘有名望的人担任职务。
<三国魏>——九品中正制:由中央派员至各州郡担任中正,负责考察人士。考察所得分成九个等级加以品评,申报中央供选拔官员参考
2.科举制的建立与完善
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,恢复州县地方官举士的方法。607年,隋炀帝设“进士科”,以考试方式选取士人。内容有:时务策,进士科,明经科。
唐朝开始逐渐完善,科目增加完备,方法严密。
类别有常科与制科。
1)常科
考生:生徒和乡贡
生徒: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。
乡贡:须先由州县考试合格才能至京城参加考试。
地点:尚书省,简称“省试”。
负责部门:最初由尚书省吏部掌管,后改由礼部负责。
时间:春季,称“春闱”(闱是考场的意思)
内容:各科不一。
进士科:时务策,诗赋。
武则天创立武科。
2)制科
非常设考试,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,考试对象多属知名人士。因非正途出身,往往不被人重视,被称为“杂色”。唐朝以后,也称为“恩科”。
3.科举制的发展
宋代科举比唐代有发展。
级别:州试,省试,殿试。
三舍法:外舍生,内舍生,上舍生。
三甲:进士及第,进士出身,同进士出身。(南宋后,第一甲前三名为状元,榜眼,探花)
明清两代为科举制度的典型。
三考出秀才:县试、府试、院试。(参加这三个考试的考生均称“童生”,院试合格者为“生员”,俗称“秀才”)
三试出进士:乡试,会试,殿试
名称频率月份别称地点合格者第一名
乡试三年一次八月秋闱省城举人解元
会试乡试次年二月春闱礼部贡士会元
殿试会试同年秋保和殿进士状元
考试科目:秀才,明经,进士,明法,明字,明医等专业。
考试方法:贴经,策论,诗赋
(二)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
1.古代官学
<夏>庠,序
<商>庠,序,学,瞽宗
<西周>国学设于王城,诸侯的国都,分大学,小学。
辟雍:设于王城的大学。(四周环以圆形水池。)
泮宫:设于诸侯国的大学。(环以半水。)
习六艺:礼,乐,射,御,书,数
乡学:庠,序,校。设于王城,诸侯国的郊野乡遂。
<汉>分中央,地方两类,习五经:诗,书,礼,易,春秋
(1)中央
太学——(汉武帝设立)设五经博士,兼负责培训地方师资。(东汉时最盛时达3万人)
鸿都门学——专门学习书法画辞赋的艺术学校。世界上最早的高等艺术专科学校。
四姓小侯学——专为外戚四姓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。
(2)地方
郡国——学校
乡聚——庠,序
(在学,小,庠,序中均讲五经,由太学培训者为师)
<魏晋>立国子学。
<隋唐>学校附属于科举,为科举培养人才,学而优则仕。
<唐>国子监——中央设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。
<宋>实行学官,学田制度,使学校有了固定的教育经费。
<宋元>分斋教学。
<明>国子监——教育行政管理;国家最高学府。
<清>国子监——取代太学,成为国家最高学府。
<清末>废科举制,废旧学校,兴新学。
2.古代私学
<春秋>天下大乱,私学兴起。孔子办学最著名,教学为六艺(诗书礼射御数)弟子三千,精通六艺者72人。
<汉>私学及其兴盛,学生超过官学。私学程度相当于太学的称为“精庐”,“精舍”。相当于小学的称为“学馆”,“书馆”。
<魏晋>官学颓废,私学应时而兴。
<唐>私学与官学同样兴旺。兴起私塾,秀才为师,为城乡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。
<宋>新的私学形式——书院开始蓬勃发展。
<清末>光绪31年,1905年,宣布取消旧式学校,全国私塾大部分停止。
四.书院教育的地位和影响
1.书院教育概述
(1)产生时间:宋元时期
(2)产生的原因:官学为科举,学者无处讲学,办书院以讲读研习。学者需要聚会讨论各种问题的场所。
(3)教学内容:与当时兴起的理学有关。
(4)教学方法:学生个人钻研;相互问答;聚众讲解;教师进行读书指导
2.书院教育中的讲会制度
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往来讲学,进行学术交流。
3.书院教育的影响
教育形式有别于官学,师生不慕名利,专心学问,有利于人才的培养,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。
1)追求学术自由,促进学术发展。
2)提高研究成果,留下许多著作。
3)宋代的程朱理学,陆王心学,乾嘉汉学都与其有联系。
4)自由讲学,抨击朝政。(明代遭禁毁,清朝被改造成学校。)
4.著名书院
宋初四大书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石鼓,睢阳
南宋四大书院——岳麓,白鹿洞,丽泽,象山
书院数量北宋37所+南宋136=173所
5书院学者
朱熹,程颐,程颢等自办书院,交流讲学。
相关热词搜索: